2023年12月31日 星期日

加味的蜂蜜_亞滅培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於1121110日公告修正「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第三條附表一、第四條附表三及「動物產品中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第三條。

其中,在動物產品中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第三條修正總說明中提到:考量禽、畜動物食用合法施用農藥之飼料作物後,可能導致禽、畜產品中殘留農藥,以及蜜粉源植物於開花期合法施用農藥可能殘留於蜂蜜,爰修正「動物產品中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第三條,增修訂亞滅培(Acetamiprid)等十一種農藥於蜂蜜、禽、畜產品之殘留容許量。意味著在將來的蜂蜜當中,除原先規定得檢出的農藥外,合法地再加一味_亞滅培。


針對本次的修正,食藥署曾於同年724日發布預告修正草案,不過,根據農業藥物試驗所的植物保護資訊系統,針對亞滅培的使用,有載明「對蜜蜂有中等毒性、避免於開花期使用、採收前7天停止施藥」等注意事項。

動植物防疫檢疫署的農藥資訊服務網中,「亞滅培」農藥使用方法及其範圍,對於龍眼、荔枝這兩種果樹都有特別強調「避免於開花期使用」的注意事項。

儘管臺灣欒樹的花期與前兩者不同,也沒有採收果實食用的需求,但臺灣欒樹終究是蜜蜂喜愛的蜜源植物,基於保護蜜蜂,就連臺灣欒樹都註明了「避免於開花期使用」的注意事項。


既然都強調「避免於開花期使用」,何以在修正草案中,又以「蜜粉源植物於開花期合法施用農藥可能殘留於蜂蜜」來作為今後亞滅培得檢出的理由?這還不夠矛盾嗎?亞滅培是一種系統性殺蟲劑(),荔枝、龍眼屬蟲媒花的作物,需要昆蟲來完成授粉,農民不至於在開花期使用殺蟲劑來與授粉昆蟲玉石俱焚吧?

那蜜蜂又怎麼能採回含有亞滅培的花蜜呢?如果他們辯稱是果農不依規定偷噴農藥,那怎麼不去處罰果農?而選擇處罰食用蜂蜜的消費者呢?

如果他們解釋是抽梢期噴的農藥,倘若植物從抽梢到開花需時一個月,為何花蜜裡還有?標榜7天的安全採收期還可信嗎?

如果無法解決問題,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或者修改規定,讓問題不再是問題。

據此我們不妨大膽假設,是果農於開花期有使用亞滅培的需求,而且從未停止過,藉由這次的增訂讓亞滅培合法存在於蜂蜜當中。

「增訂」就是以後可以吃囉!

亞滅培在增訂之前屬於不得檢出的農藥,今後只要不超過殘留容許量,就可以像呼吸一樣自然地存在於蜂蜜當中了。至於滋味如何?有賴各位消費者的細細品嚐了。

 

註:關於系統性農藥的作用機制,系統性農藥有著不用接觸到防治對象的特色,藉由輸導作用來進行植物體內的移行,形成根、莖、枝、葉、花、果都存在農藥的「全株有毒」的狀態。此時,不論小蟲對該植物的哪一個部位感興趣,都有吃到農藥的機會。那我們呢?

 

延伸閱讀:

從有錢也未必買得到的極品蜂蜜,帶您一窺蜂蜜世界的熱鬧與門道!

寒流來襲,餵糖、採收兩樣情~極品冬蜜的採集紀實

漫談高屏地區幾種當季開花的蜜源植物

無農藥栽培管理模式的田間實踐

養蜂人?蜂養人?傻傻分不清?

我不叫百花蜜,請叫我諾麗果蜂蜜!

連續性降雨影響蜂群取食的對策_以高屏地區為例

 

我們執著於無藥、無肥古典自然農法的純粹,有幸與您一同追尋那記憶中最初的風味。

 

[著作權聲明]本文中之文字、圖片、影片等內容均屬著作權人所有,請尊重他人之著作。歡迎非商業性質使用轉載,請告知並註明出處;商業行為請取得授權後使用。

2023年7月22日 星期六

芒果季二三事

 


果樹的開花、結果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真的嗎?看過本文,您將會發現這些大自然的果實有多麼珍貴。


開花

果樹從所謂的營養生長進入到生殖生長階段,所呈現出來的是一個不甚整齊的狀態,有些花芽分化,有些則持續抽梢,一段時間過後,果園就會同時呈現有花有果的畫面,待果實成熟,依序進行採收,這就是再自然不過的現象了。然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藥劑的使用從防治病蟲害,悄悄地延伸到調整果樹的生理。催花,讓果樹能提早、整齊地開花,進入小果期的套袋作業才能雇請工人儘速完成;到了採收期,果實的成熟度也頗為一致,採收作業才不會拖拖拉拉;遇到市場上價格低落時,還可以用藥劑來達到延後採收的目的。這些都是從效率的角度思考,捨棄了大自然最佳的安排,而代價就是你我的健康。

 

授粉

在芒果花期常常會看到不少大頭蒼蠅穿梭其中,這是芒果主要的授粉昆蟲麗蠅。在正常的情況下,部份先開花的芒果樹吸引了麗蠅駐足,進而繁衍了下一代,為接下來陸續開花的芒果樹預先安排好了授粉大軍,因此芒果樹的授粉也是如此巧妙而自然。白粉病、炭疽病、黑斑病、蒂腐病、葉蟬、薊馬等是常見的芒果花期病蟲害,因此殺菌、殺蟲劑要噴好噴滿。請別忘了授粉昆「蟲」也是蟲,在殺蟲劑的作用之下,授粉工作將變得不再自然。豆粉、豆渣、魚粉、魚、豬肺等含有蛋白質成分的材料,被用來作為飼養麗蠅的工具,希望能藉此填補一些被自己消滅的授粉昆蟲。

 

小果

我們在這個時期會進行一種隔絕病蟲害的物理性防治_套袋,時機就約略選在鴨蛋或雞蛋大小。

選留(疏果):我們原則上不不疏果,只淘汰明顯瑕疵(或畸形)的,以及某些過於密集會妨礙套袋工作的小果。一穗選留12顆果實,成為大多數果農們為了追求大顆果實的重要工作,然而人選往往不如天選,持續的生理落果,常常會讓人疑惑是否被自己淘汰的那一顆才是真正該留下來的?

病蟲害導致的落果:芒果夜蛾算是今年幫我們「疏果」最大的功臣,近500公克的大果同樣慘遭毒手,成了情人果的材料。

強勁的季風再淘汰數次,每一次都造成滿地的落果,有許多甚至大到2300公克了,很無奈但這就是自然的現象。

 

修成正果

這一路上的坎坷好比唐僧至西天取經一般,不容易啊!

[失竊]不知道是生活所迫還是真的很懂吃,失竊的現象連年發生,只是數量多寡的問題罷了。拆開的套袋棄置一地,品格教育有待加強。

[動物取食_鳥類、老鼠、綠鬣蜥]

透過套袋啄出一個一個的小洞,這是鳥類所為,神奇的是,被小鳥看上的果實個個都是極品,香甜味美。老鼠、綠鬣蜥的為害就大了,有時套袋還在樹上,果實已經不見蹤影;也許是挑食的緣故,有時則是被吃掉大半,其餘的還在樹上。今年嘗試把外觀不佳的果實集中置於特定區域,讓這些飛禽走獸們享用,沒想到,樹上的果實被破壞的情形還真的改善許多。

[採收期遭逢大雨_乾濕劇烈變化導致的裂果]

這雖然是某一年發生的慘劇(近90%的裂果),但對於我們這種常年不灌溉的果園來說,近採收期時還是提心吊膽,一旦發生大雨來得不是時候,就有可能惡夢重演。

[套袋工作不夠確實]

雨水帶病原菌侵襲果實,明顯的病斑讓芒果失去商品價值;小蟲入侵,常見的如螞蟻與介殼蟲當這裡是共生樂園。

 

採收上市

太小_淘汰:雖不追求大果,但果實太小終究不是消費者所樂見的。

太醜_淘汰:即便是做好物理防治,阻敵於袋外,但高達九成以上的果實還是或多或少具有外觀上的瑕疵,如同太小的果實一般,太醜的最終也不會上市。

雖說不上萬中選一,然而這近乎野生的果實也實屬彌足珍貴了。

 

關於在欉黃、在欉紅

市售的水果常常有著這樣的描述,多數人也都認為這是果實成熟的意思,然而從果實開始轉色到完熟自然落袋其實都不違背這樣的描述,但風味卻天差地別。

在過去,果實待在樹上黃熟再採收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而如今有不少的改良種則是無法在樹上待到黃熟,而是需要透過人工催熟的(一般是採用以碳化鈣為主要成分的電石,也有人稱電土),最常見的像是金煌等大果系列,若是硬要待在樹上完熟再採收,容易造成「黑心」的現象,這可以解釋為該改良種的生理缺陷(也有人說是生理障礙)。

曾經聽長輩說過玉文的採收適期為五月節前後十天。如同金煌一般,這個採收指標並不是七分熟、八分熟,而是差不多夠大了,該採收了。由於採的是尚未成熟的果實,相較於待在樹上完熟的果實風險要低許多,因此從事有機栽培的門檻也低,是很容易上手的系列。

 

芒果的更年性

芒果在採收後有著持續而顯著的後熟反應,這是更年性水果的典型,在不適合的狀態下改變儲藏溫度(例如冷藏),就有可能會讓果實停止後熟。所以收到芒果先不要急著放進冰箱,待外觀呈現油亮感時再冷藏保存即可。

 

事實上,讓大自然安排的香甜芒果在市場上絕對是鳳毛麟角,大多數的人根本無緣品嚐。在藥劑如此氾濫的此刻,倘若您仍執著在外觀與價格上,豈不畫錯重點?

 

類天養農法執著於古典自然農法的純粹,歡迎與我們一同追尋那記憶中最初的風味。

 

延伸閱讀:

從花期的幾個現象看芒果園無農藥管理的觀念與操作

淺談幾個影響芒果產量的關鍵因素

難度破表的類天養芒果

 

[著作權聲明]本文中之文字、圖片、影片等內容均屬著作權人所有,請尊重他人之著作。歡迎非商業性質使用轉載,請告知並註明出處;商業行為請取得授權後使用。

2023年4月29日 星期六

從有錢也未必買得到的極品蜂蜜,帶您一窺蜂蜜世界的熱鬧與門道!

 


假蜜和混蜜均不在本文討論的範圍,合先敘明。

臺灣地區由於氣候條件,與蜜源植物分佈等諸多因素,導致絕大多數的蜂蜜都在春季採收,更具體的說,這也是絕大多數蜂農一整年的收成。

蜂農們通常會在這俗稱的大流蜜期,進行多次的蜂蜜採收,由於採收的頻率較高,這些還來不及自然熟成的大量蜂蜜,必須仰賴人工熟成(或稱機器熟成)才適合以常溫的型態保存。

人工熟成就是俗稱的濃縮,也就是設法降低蜂蜜中的水分含量,在現今的國家標準(CNS1305)中,規範蜂蜜的水分含量必須低於20%,自然熟成的蜂蜜通常會接近或低於這個值,反之則會大於20%,為了滿足國家標準的要求,有別於早年將蜂蜜煮沸的土方法,現今的人工熟成以減壓降低沸點來訴求低溫濃縮,但仍有許多消費者不埋單。不論如何,「濃縮」這個讓消費者看起來怪怪的詞彙,說穿了只是蜂農們為了降低蜂蜜中水分含量所採取的一種必要措施罷了,跟加油添醋沒有任何關係喔!而這種蜂蜜在市場上佔了極大的比重,也許超過90%,其中當然包括您常在媒體上看到的特等獎、頭等獎的蜂蜜在內。這樣做好嗎?這又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了。

 

這樣比喻好了,政府推了那麼多年的有機農業,也就2%上下,為了美化數字,再弄來一個友善耕作,變成好看一點的10%左右,然而是否有人真正關心過,這看似農業瑰寶的有機,這些年來有多少熱情滿點的優質農夫鎩羽而歸?又有多少人選擇務實地拿起藥桶加入主流的噴藥行列?是市場飽和了嗎?是可支配所得太低了嗎?還是有機農產品的產銷出了問題?

回到蜂蜜,我們都知道封蓋的自然熟成蜂蜜很優質,但消費者能夠或願意為此付出什麼樣的代價?還是最終只存在「支持在地小農」這種公益色彩?如果養蜂人都改為採收封蓋蜜,能溫飽嗎?市場上是否只剩下低價的假蜜、混蜜或品質良莠不齊的進口蜂蜜?

如同有人選擇慣行、有人堅持有機一般,生產蜂蜜的蜂農也會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封蓋是優質蜂蜜的唯一指標嗎?

在這處處充滿食安風險的年代,消費者又普遍缺乏正確的認知,藉由這個機會,讓我們一同進入深水區,來談談養蜂的兩大罩門:餵食與病蟲害防治。既為生物,蜜蜂當然會自己找尋食物,那為何還要餵食呢?(延伸閱讀:養蜂人?蜂養人?傻傻分不清?)。說穿了,一個環境適合幾群蜜蜂是有先天上限制的,大於這個數量可能就有餵食的需求了。人的生存環境亦復如此,80億人口靠的不是天然的糧食,而是仰賴農業工業化以大量的農藥、肥料,乃至於基因改造所栽培出來的農產品,再加上琳瑯滿目的各式加工食品,造成人們千奇百怪的疾病也就不足為奇了。養蜂人若是以大流蜜期的盛況來決定蜂群數量,花一謝就得吃自己了,遺憾的是,這就是目前普遍的現象,對蜜蜂的不當餵食也就成為必然。有那麼嚴重嗎?不是常聽人說餵蜜蜂吃糖,蜂蜜不就是甜的嗎?事實上,不僅是聽人說說,學者專家也這麼說,就連教科書上一樣是這麼教的。請注意,蜜蜂帶回家釀蜜的材料是花蜜、花粉,不是砂糖、果糖,可以想像一下用砂糖、果糖做出來的蜂蜜是什麼東西嗎?請再想想,在大流蜜期之前,以大量的砂糖、果糖或其它物質,餵食蜜蜂而產出的蜂蜜到哪裡去了呢?

 

蜜蜂是生物,當然免不了會有病蟲害,如同人們一般,有些人會因此而身體不適,也有許多人一直是健康寶寶。但不論如何,對於病蟲害採取什麼手段?需要注意的是,人為的風險可能就此產生。不是有很多專家教大家如何把菜清洗乾淨?請注意,不是只有接觸型的農藥而已,把可能接觸到的部位清洗乾淨即可,系統性的農藥經植物吸收後進入植株內部,部分則藉由維管束系統移行至植物全株,當然包括葉、花、果在內,請問洗得乾淨嗎?如同肉類一般,餵食動物的藥劑是洗不到的,再怎麼努力清洗,也只能清洗接觸到的部位罷了!同樣的,用來防治蜜蜂病蟲害的藥物,在蠟蛾、幼蟲病、微粒子病、蜜蜂蟹蟎等諸多病蟲害中,蜂農們以對蜜蜂蟹蟎的防治最為頻繁。福化利、百里酚、草酸是檯面上常見的防治手段,然而檯面下非法的「蟎片」只怕是應用上最為普遍的工具。我們想要提醒的是,對於病蟲害採取的任何作為,都有可能對蜜蜂、蜂蜜與取食的人們帶來負面的影響,不可不慎啊!

 

有錢也未必買得到的極品蜂蜜

剛才談過衡量蜂群的數量不應依照大流蜜期的盛況來安排,要真正做到不對蜜蜂餵食,應以蜂場一年當中最嚴苛的季節為參考依據。然而這個作法有一個不小的缺點,就是相較於其他蜂農在大流蜜期都能擁有龐大的蜂群可以採蜜,自己的產量卻少得可憐。這是一種擇善固執的具體表現,無怨無悔。

談談前面提到的蜂蜜封蓋,其實絕大多數都是局部封蓋,採收時是無法區分封蓋與未封蓋會一併採收,要真正做到全封蓋,那真是鳳毛麟角;除了局部封蓋的問題之外,蜂蜜跟幼蟲在同一片巢脾上,採收蜂蜜時,離心力會有傷害幼蟲之虞,蜂蜜也有被污染的可能,要避免這種狀況發生,需採用全蜜片收取蜂蜜,亦即脾上只有蜂蜜,沒有幼蟲,這也是深獲素食者與宗教團體的喜愛的一種做法。

全年不餵食,可以確保蜂蜜的純淨;全年不用藥,則可以讓人食用得更安心;全蜜片封蓋,讓自然熟成名符其實。同樣的疑問,消費者能夠或願意用什麼樣的代價來肯定與支持如此極致的蜂蜜呢?

避開假蜜、混蜜要靠智慧,選擇好的蜂蜜靠的是消費者的用心,要嚐到有錢也未必買得到的極品蜂蜜需要緣份。即便是買到了,要特別注意的是,蜂蜜自蜂箱取出後,由於保存條件的迥異,蜂蜜的品質可能會隨著環境遞減甚至銳減,儘速食用才是最實在的,千萬不要放到忘記了,切記,沒有陳年老蜜這一件事。不論如何,只要是純正蜂蜜都是小蜜蜂與蜂農們努力辛苦的結果,滴滴珍貴,值得您帶著感恩的心情來品嚐。

 

延伸閱讀:

寒流來襲,餵糖、採收兩樣情~極品冬蜜的採集紀實

漫談高屏地區幾種當季開花的蜜源植物

養蜂人?蜂養人?傻傻分不清?

我不叫百花蜜,請叫我諾麗果蜂蜜!

連續性降雨影響蜂群取食的對策_以高屏地區為例

 

[著作權聲明]本文中之文字、圖片、影片等內容均屬著作權人所有,請尊重他人之著作。歡迎非商業性質使用轉載,請告知並註明出處;商業行為請取得授權後使用。

2023年3月19日 星期日

分享番石榴果園的非典型IPM操作思維



位於甲仙的芭樂園除了生產不用藥、不施肥的安全農產品之外,這也是特別安排「單一作物,大面積栽培」給有心從事安全農業的農友們作為參考之用。

儘管不用藥、不施肥有可能會顯著地降低產量,但番石榴生產過剩也是不爭的事實。追求安全的農產品除了可以顯著地提升商品的價值,芭樂葉泡茶與飼養竹節蟲可說是收益很高的兩個項目,只不過除了噴水,什麼也不能噴,當然也包括有機常用的油劑方面的資材在內;倘若果園中再安排幾箱蜜蜂,除了讓授粉工作更加地萬無一失,在適當的季節,還能創造出蜂蜜的收成,這不就是現代農業該有的多元樣貌嗎?

對於許多長途跋涉來到偏鄉探索的好朋友們,透過深度的食農教育,可以讓安全的農業開枝散葉,讓更多的人親見親聞,原來營造一個友善的環境,遠比一昧地追求產量來得更為重要。再者,提升消費者對於「從產地到餐桌」的認知與重視,有機會讓生產者修正現行的操作模式,進而真正的實踐安全農業。

「雜草」究竟是「病蟲害的中間寄主」,應該有效地防除?抑或是其它有益生物發展的有利條件?同時還存在著其它更多元的價值?正在準備除草劑的您,想想清楚再動手不遲。

為了讓大十三星瓢蟲*能有機會繼續發展下去,我們就不斷地在六龜種植玉米,從某一年在玉米植株上驚喜發現這最大的瓢蟲開始。如今,在甲仙的芭樂樹上也觀察到大十三星瓢蟲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罕見的大龜紋瓢蟲*也在這芭樂園現蹤,著實令人雀躍。

減少或儘量不用藥,還能有相當程度的收益,不就是大多數農民所追求的嗎?試著替藥劑防治找到解方,透過田間不斷地實踐,再無私地分享給有需要的人,假以時日,人人都可以成為「善農」。

農業終究不是工業,不盡然只存在投入與產出的關係。對於害物*的綜合管理也絕不是片面的,落實讓環境更好,食物鏈回來,才不致讓「永續」淪為一句口號。

 

*IPM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作物有害生物綜合管理。

*大十三星瓢蟲:鞘翅目/瓢蟲科

*大龜紋瓢蟲:鞘翅目/瓢蟲科

*害物:病原菌、蟲、雜草等被視為對作物栽培管理有害生物的統稱。

 

延伸閱讀:

無農藥栽培管理模式的田間實踐

淺談「螞蟻上樹」的意涵

養蜂人?蜂養人?傻傻分不清?

生物多樣性之與雜草共舞

一甲地拼一分地收成的類天養芭樂

 

[著作權聲明]本文中之文字、圖片、影片等內容均屬著作權人所有,請尊重他人之著作。歡迎非商業性質使用轉載,請告知並註明出處;商業行為請取得授權後使用。

2023年2月28日 星期二

一個個在夜間充滿綠光的果園帶給您什麼樣的想像?

 


紅龍果要燈照,理由是產期調節。

百香果要燈照,理由也是產期調節。

如今連荔枝都要燈照了,而這次的理由換成了防治荔枝細蛾(Conopomorpha sinensis),也就是俗稱的蒂頭蟲。

剝開荔枝就看到蟲,您一定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在藥劑防治如此頻繁的荔枝園,仍然無法杜絕這樣的為害發生,是蟲太過於精明,是農藥噴得不夠?還是我們的思維、做法該有些調整呢?

與藥劑防治相較,燈照看似安全可靠,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想藉此傳達兩個訊息:

第一、荔枝細蛾本就是大自然的一員,也就是食物鏈的一部分,除了為害,也一定會有貢獻,除掉了荔枝細蛾,果農要自己面對斷鏈後的生態,有些蟲會因此而坐大,形成新的問題。

單一作物大面積栽培是一昧追求產量的做法,愈是往這個方向操作,特定的病蟲害就會愈嚴重。百香果不就是最鮮明的例子嗎?一個多年生的果樹硬是被操作成每年都要重來,不要再推給蚜蟲、病毒了;「網室木瓜」不也是因為病毒才讓木瓜住進蚊帳裡的嗎?諷刺的是,木瓜卻經常因為農藥殘留過量而出現在新聞媒體上,難道說網室並不能降低噴藥的頻率?

 

第二、目前的研究告訴我們,荔枝的果實可以順利轉色。但燈照真的無害嗎?請注意,我們相信科學,但我們更清楚知道科學有其限制。人們總是以為可以主宰一切,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燈照未必沒有問題,只是目前不知道罷了。

有一天會不會把這個發想運用在人類的身上,讓發育中的孩子燈照會長高、長智慧?成年人燈照讓思路更清晰,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更進一步讓貧窮的人燈照促進脫貧,甚至發大財?燈照彷彿成了現代版的神燈。農業生產難道就不能再單純、自然一點嗎?

 


也許有人覺得綠光果園很美(儘管在黑夜中能散發光源的都漂亮)、也許有人認為農業因為有科技的加持而偉大。對於這種非自然的管理手段,我們的思考則是「到底有完沒完?」究竟是這些農作物已不適於大自然?是目前耕作的方式該檢討(請認真想想生物多樣性的美好)?還是人們過於貪得無厭?

 

紅龍果:仙人掌科/三角柱屬

百香果:西番蓮科/西番蓮屬

荔枝:無患子科/茘枝屬

木瓜:番木瓜科/番木瓜屬

荔枝細蛾:鱗翅目/細蛾科

 

延伸閱讀:

從花期的幾個現象看芒果園無農藥管理的觀念與操作

無農藥栽培管理模式的田間實踐

淺談「螞蟻上樹」的意涵

生物多樣性之與雜草共舞

 

[著作權聲明]本文中之文字、圖片、影片等內容均屬著作權人所有,請尊重他人之著作。歡迎非商業性質使用轉載,請告知並註明出處;商業行為請取得授權後使用。

2023年1月31日 星期二

從花期的幾個現象看芒果園無農藥管理的觀念與操作

 


事實上,芒果這個作物的藥劑防治並非花期才開始,而是全年無休,這還不包括除草劑的使用。請參閱「作物病蟲害與肥培管理技術資料光碟」,無怪乎曾有人說:「我看到芒果都是喝農藥長大的。」而如今,為了體現農業工業化,追求果樹一致性的生理表現,一齊開花、一齊結果、一齊採收,當然免不了還要一齊噴藥、一齊施肥,更有甚者,為了追求理想的價格,調整果實的採收季節,達到反季節操作的目的,而這一切都要從催花開始。

為了避免果樹過於高大,造成管理上的困擾,修剪是必要的手段。適度的修剪不但能創造出理想的樹形,通風、日照充足的環境除能有效降低病蟲害的干擾,也有機會提升果實的品質,促進更多的分枝,與不錯的開花表現,達到多重的目標。而如今環刻(環狀刻傷)、藥劑處理等被用來作為主流的催花手段,旨在抑制枝梢的營養生長(停梢),進而轉變為生殖生長(花芽分化)。您沒看錯,人們以為像呼吸一樣自然的開花結果,其實在果園裡早已變了調,農藥的角色已不可或缺。以人工方式強勢介入果樹生理,有機會達到如工廠生產般的一致性,也有可能創造非季節性的產出(提早或延後)。但市場的供需終究是由買賣雙方所共同決定的,認同的就多消費一點,鼓勵農友朝這個方向生產,反之亦然。

在自然的環境中,果樹有可能同時呈現新葉、花苞、花穗、小果,乃至於中大果,當然也有可能存在著部份繼續營養生長、毫無開花跡象的果樹。隨著氣候的變化,果樹的生理會做出對自然最適當的應對,而這種表現也就是生物最難能可貴之處。

 

幾種較常見的病蟲害

新梢、花穗都是芒果螟蛾(Chlumetia transversa Walker)的最愛。受到傷害的新梢、花穗通常會逐漸萎凋,這對於整體產量當然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有鑑於此,農友們會選擇以噴藥來解決問題。倘若被芒果螟蛾為害後卻依然出現花苞,那噴藥是否仍是唯一或最佳的解決方案呢?

 




事實上,噴水就可以輕鬆達到有效抑制白粉病的目的。雖然不若藥劑防治般長效,得勤快些,但這就是與傳統慣行不同之處:「想要得到的再好一些,就得再多付出一些」。

 


介殼蟲、蚜蟲等小型昆蟲除能與螞蟻形成共生關係外,其等所分泌之蜜露,亦為煤病菌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因此,適度的修剪讓果樹通風及充足的日照,切斷與螞蟻間的共生關係,都可以有效地降低小型昆蟲的密度,進而降低煤病發生的機率,顯然藥劑防治並非唯一的手段。

 


透過與雜草共生能有效地降低地面的噴濺感染;將罹病的枝葉集中燒毀、果實攜出園區等確實清園的作為,可有效降低病原菌的密度。面對這為害芒果最嚴重的炭疽病,吾人應具備正確的認知,與在清園方面加倍努力來作為因應。

 

不論使用何種農藥,都必須面臨斷鏈之後更加複雜的食物鏈,與無止盡的藥劑防治。抗藥性將迫使農友們不斷地更換藥劑、提高濃度,以期能達到有效的抑制目的。此舉也必將對環境帶來更大、更深遠的影響,當然也包括芒果的授粉昆蟲麗蠅在內。因此,為了避免花期的授粉不佳,農友們便紛紛飼養起這些再自然不過的麗蠅。在授粉任務結束後,許多果園上演的大戲就是鳥盡弓藏,這些授粉功臣終將難逃農藥的伺候。

 


芒果的香甜滋味可謂夏季水果的最佳禮讚。而農藥在整個栽培管理過程中的角色吃重到可說是無所不在,果樹開花要「催」、授粉昆蟲要「養」,豈不令人大開眼界?殊不知花的開與不開、開得整齊與否都是生物最自然的反應;授粉不佳則是昆蟲們早已被農藥一併防治掉了。我們試圖透過文章傳遞一些訊息,讓您看看門道,希望將來在面對農產品的時候,不再只是聚焦在外觀與價格上。

 

芒果:漆樹科(Anacardiaceae)芒果屬(Mangifera)

 

延伸閱讀:

無農藥栽培管理模式的田間實踐

淺談「螞蟻上樹」的意涵

生物多樣性之與雜草共舞

淺談幾個影響芒果產量的關鍵因素

難度破表的類天養芒果

 

[著作權聲明]本文中之文字、圖片、影片等內容均屬著作權人所有,請尊重他人之著作。歡迎非商業性質使用轉載,請告知並註明出處;商業行為請取得授權後使用。

2022年12月24日 星期六

寒流來襲,餵糖、採收兩樣情~極品冬蜜的採集紀實

 


您嚐過最好、最頂級的蜂蜜是特等獎、頭等獎,還是包裝設計獎?龍眼蜜、荔枝蜜,還是名人賣的蜂蜜?

睽違了200多天,歷時近八個月的等待,我們採收了今年的第一批冬蜜。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驗收這些年來努力經營的成果,我們還特別選在今年的第一場寒流來襲前進行採收。其一,我們想要比對這次採收蜂蜜的色澤與風味,與我們預估的異同之處;其二,全年不餵糖,這是友善蜂群的具體實踐,除了不讓蜜蜂們吃不該吃的東西,也可以真正杜絕蜂蜜以外的物質混在蜂蜜當中。其三,全年不除蟎,對於病蟲害防治施用的任何藥劑,都會被我們視為對蜜蜂有害,也有可能殘留在蜂蜜當中,如同我們以無藥、無肥的手段栽培作物一般。純淨、無添加是我們追求的極致美味,無可救藥,儘管產量極低;其四,全蜜片封蓋呈現出完美的熟成狀態,實在找不到不採收的理由。

 



當大家都在各式通路大肆搜刮暖暖包的同時,餵食糖水、蜂糧,增設塑膠布、棉被、保溫板等等措施,就是養蜂人正在努力著替蜜蜂們防寒保暖所採取的各式必要手段。蜜蜂會凍死嗎?蜜蜂會餓死嗎?答案都是肯定的。透過近距離的觀察不難發現,在一定的低溫下,蜜蜂的活動力是很差的;在蜂箱中,蜜蜂們還要努力調節溫度,對體力與食物的消耗也是很大的;倘若再遇到下雨,少了外界蜜源的奧援,考驗的則是誰的「存款」多?這裡的存款指的是蜂箱內蜂蜜的庫存量,而不是養蜂人的口袋有多深?




在這個季節,相較於低溫多雨的地區,高屏擁有讓蜜蜂過得更好的氣候條件;如果營造一個豐富優質的蜜源環境得當,在適當的季節安排適當的蜜源植物,再加上不過度採收蜂蜜,留下充足的庫存讓蜜蜂應付各種突如其來的天氣變化。這時,不僅可以做到不需餵食任何不屬於蜜蜂該吃的東西,還能在不妨礙蜜蜂正常發展與羨煞眾養蜂人的目光之下,品嚐到蜜蜂分享的美味蜂蜜,夫復何求?

延伸閱讀:





 [著作權聲明]本文中之文字、圖片、影片等內容均屬著作權人所有,請尊重他人之著作。歡迎非商業性質使用轉載,請告知並註明出處;商業行為請取得授權後使用。

加味的蜂蜜_亞滅培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於 112 年 11 月 10 日公告 修正「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第三條附表一、第四條附表三及「動物產品中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第三條。 其中,在動物產品中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第三條修正總說明中提到:考量禽、畜動物食用合法施用農藥之飼料作物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