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龍果要燈照,理由是產期調節。
百香果要燈照,理由也是產期調節。
如今連荔枝都要燈照了,而這次的理由換成了防治荔枝細蛾(Conopomorpha sinensis),也就是俗稱的蒂頭蟲。
剝開荔枝就看到蟲,您一定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在藥劑防治如此頻繁的荔枝園,仍然無法杜絕這樣的為害發生,是蟲太過於精明,是農藥噴得不夠?還是我們的思維、做法該有些調整呢?
與藥劑防治相較,燈照看似安全可靠,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想藉此傳達兩個訊息:
第一、荔枝細蛾本就是大自然的一員,也就是食物鏈的一部分,除了為害,也一定會有貢獻,除掉了荔枝細蛾,果農要自己面對斷鏈後的生態,有些蟲會因此而坐大,形成新的問題。
單一作物大面積栽培是一昧追求產量的做法,愈是往這個方向操作,特定的病蟲害就會愈嚴重。百香果不就是最鮮明的例子嗎?一個多年生的果樹硬是被操作成每年都要重來,不要再推給蚜蟲、病毒了;「網室木瓜」不也是因為病毒才讓木瓜住進蚊帳裡的嗎?諷刺的是,木瓜卻經常因為農藥殘留過量而出現在新聞媒體上,難道說網室並不能降低噴藥的頻率?
第二、目前的研究告訴我們,荔枝的果實可以順利轉色。但燈照真的無害嗎?請注意,我們相信科學,但我們更清楚知道科學有其限制。人們總是以為可以主宰一切,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燈照未必沒有問題,只是目前不知道罷了。
有一天會不會把這個發想運用在人類的身上,讓發育中的孩子燈照會長高、長智慧?成年人燈照讓思路更清晰,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更進一步讓貧窮的人燈照促進脫貧,甚至發大財?燈照彷彿成了現代版的神燈。農業生產難道就不能再單純、自然一點嗎?
也許有人覺得綠光果園很美(儘管在黑夜中能散發光源的都漂亮)、也許有人認為農業因為有科技的加持而偉大。對於這種非自然的管理手段,我們的思考則是「到底有完沒完?」究竟是這些農作物已不適於大自然?是目前耕作的方式該檢討(請認真想想生物多樣性的美好)?還是人們過於貪得無厭?
紅龍果:仙人掌科/三角柱屬
百香果:西番蓮科/西番蓮屬
荔枝:無患子科/茘枝屬
木瓜:番木瓜科/番木瓜屬
荔枝細蛾:鱗翅目/細蛾科
延伸閱讀:
[著作權聲明]本文中之文字、圖片、影片等內容均屬著作權人所有,請尊重他人之著作。歡迎非商業性質使用轉載,請告知並註明出處;商業行為請取得授權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