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看到有人在噴灑農藥時,內心總是五味雜陳。為了達到為果樹全株淋洗的目的,操作者得仰頭睜大眼盯著那噴成霧狀的農藥,而這位操作噴霧機的人也正是受害最深的人;隨著風向的變換,農藥開始污染到鄰田的人與作物(令人疑惑的是,為什麼從事安全農業的人要自己處理隔離帶的問題?而不是由製造污染的人把自己圍起來噴好噴滿?);到了市場上,大多數的消費者只在美醜、大小、甜度與口感之間做選擇,彷彿是在告訴生產者「這就是我要的」。
環境、作物與病蟲害之間的三角關係
什麼樣的作物容易發生什麼樣的病蟲害,這不僅是生產者該有的基本認知,更是消費者應該要關注的議題。因為這是從產地到餐桌的重要關鍵,原因就在於這些病蟲害或多或少會影響農產品的產量與品質,生產者為了確保產出預期的數量與品質,有可能會針對這些病蟲害採取若干手段,以降低這些為害造成的損失,而這些手段會直接對您的健康帶來程度不一的影響,難道還不值得您關注嗎?
如果我們認同這些病原菌與蟲和我們一樣,同為大自然的一份子,就應該接受這些病原菌與蟲的存在,只要不失控就好了。在作物方面,即便多樣性就是最理想的栽培模式,但並不容易為時下的生產者所接受。很遺憾地,這許多年來「農業工業化」不斷地在田間被落實,單一作物大面積栽培的操作模式也早已和多樣性形同陌路。簡言之,多樣性在短期作物是混種,長期作物就是百果園,能接受這個,問題就有可能會單純許多。倘若無法追求作物的多樣性,就請儘量維持原生草相,因為這將會為您省去很多麻煩(註1)(延伸閱讀:生物多樣性之與雜草共舞)。
病原菌不外乎就是藉由風力、雨水、土壤、昆蟲、人員與器械等傳播途徑來生長與繁殖。在田間頻繁穿梭的人們與使用的器械,要做到該有的清潔與適當的消毒,例如我們經常使用的剪刀,在換株時都會使用酒精作為最起碼的消毒方式;採取與雜草共生的操作模式,可以降低雨水帶菌噴濺的機會;土壤中的問題通常推薦以水旱輪作來處理,不適合水旱輪作的農地,在作物周圍種些忌避植物來處理線蟲問題,其它土壤傳播型的病原菌,儘管也有不少專家推薦方法,但個人還是認為以多樣性栽培來應對較為一勞永逸;作物避免密植與果樹適度修剪,增加日照與通風、乾旱的季節採取適當的噴水、切斷螞蟻與小蟲的共生關係(註2)(延伸閱讀:淺談「螞蟻上樹」的意涵),搭配有色黏紙與燈光誘引,建構一個不利於小蟲大量繁殖的環境,就能有效地降低蟲害的發生;對於罹病的枝葉,建議集中燒毀(註3),病果帶離園區;由於病原菌為肉眼所不可見,不建議採用碎枝(木)機處理完就直接散佈於田間,可集中以堆肥方式處理過後再使用為佳,如此一來病害也就能獲得較理想的抑制。
註1:單一草相、除草劑、大面積覆蓋抑草蓆容易使問題更加複雜化,離藥劑防治不遠矣!
註2:螞蟻會做出驅趕或攻擊的行為,以確保蜜露供應者的安全無虞。
註3:此舉與焚燒稻草等農業廢棄物的性質截然不同,是降低病蟲害在田間循環所採取的必要手段。
延伸閱讀:
[著作權聲明]本文中之文字、圖片、影片等內容均屬著作權人所有,請尊重他人之著作。歡迎非商業性質使用轉載,請告知並註明出處;商業行為請取得授權後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