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從螞蟻上樹看生物間的互利共生關係,與作物遭致為害時所採取的必要手段。
螞蟻與花外蜜腺(Extrafloral Nectaries)植物之間的共生關係
食草動物和植食性的昆蟲往往給植物帶來不小的威脅,某些植物(如大戟科的白匏子、油桐;薔薇科的山櫻花、桃等)可能由此發展出在植物體上與繁殖授粉無關,但具有分泌蜜露能力的構造,通常在葉片基部、葉柄等處,分泌以果糖、蔗糖、葡萄糖等為主要成份的蜜露,吸引螞蟻或其它動物前來取食,藉以保護植物並降低食草動物或植食性昆蟲對於枝葉帶來的為害。
雖然無意啃食葉片,您是否也曾經有過因為靠近或碰觸植物而遭致螞蟻的驅趕或攻擊的經驗呢?
在花外蜜腺植物之外,蜜露是螞蟻上樹的另一個關鍵因素。
螞蟻會取食經由蚜蟲、介殼蟲等所分泌的蜜露;螞蟻也會搬運介殼蟲至其它適當的地方;螞蟻的出現大幅增加了蚜蟲的數量;瓢蟲的存在則使得螞蟻以增加數量來作為因應;為確保蜜露供應者的安全無虞,對於瓢蟲、草蛉等捕食性天敵昆蟲,螞蟻會做出驅趕、攻擊的行為。
透過以上的觀察不難發現,螞蟻與蚜蟲、介殼蟲之間存在互利共生的關係;與瓢蟲、草蛉等捕食性天敵昆蟲之間則存在著敵對、競爭的關係。
這也意味著在螞蟻的重兵把守之下,蚜蟲、介殼蟲等蜜露供應者,生活在對葉片與果實吸好吸滿的快樂天堂。
在田間,吾人防治的對象究竟應該是提供蜜露的蚜蟲、介殼蟲?抑或是妨礙瓢蟲、草蛉等捕食性天敵昆蟲工作的螞蟻呢?
我們選擇以物理防治的手法,以保鮮膜纏繞樹幹(或樹枝),噴上黃色黏膠,藉以切斷兩者之間的聯絡,打破彼此的互利共生關係,讓蚜蟲、介殼蟲等蜜露供應者失去螞蟻的保護;也讓瓢蟲、草蛉等捕食性天敵昆蟲的工作能夠更順遂;東方果實蠅是黏膠上的常客,您會驚訝於環境中東方果實蠅的密度著實驚人;在樹幹一帶伺機而動的星天牛,在黏膠前也得知難而退,真可謂一舉數得。顯著的防治效益,花費上也十分經濟,您何不試試?惟於日曬雨淋的環境下,更換保鮮膜需勤快些。(延伸閱讀:無農藥栽培管理模式的田間實踐)
不會有面面俱到的決策,從來都沒有百利而無一害這件事。
咖啡木蠹蛾的幼蟲在螞蟻上樹的環境中,是被螞蟻獵殺的角色,這時的螞蟻在飽餐一頓之餘,也算是幫老闆做了一些事。在螞蟻不再上樹之後,這份工作就交還給老闆了。如同設施栽培一般,看似隔絕了病蟲害在外,其實是切斷了自然的生態鏈,搭蚊帳噴好噴滿的農民比比皆是,在設施內形成更複雜的問題,聰明的老闆得做出明確的抉擇了!
白匏子:大戟科(Euphorbiaceae)野桐屬(Mallotus)
油桐:大戟科(Euphorbiaceae) 油桐屬(Vernicia)
山櫻花:薔薇科(Rosaceae)梅屬(Prunus)
桃:薔薇科(Rosaceae)梅屬(Prunus)
延伸閱讀:
[著作權聲明]本文中之文字、圖片、影片等內容均屬著作權人所有,請尊重他人之著作。歡迎非商業性質使用轉載,請告知並註明出處;商業行為請取得授權後使用。